第03版:产经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 闻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产经视野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3年9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2013-09-30

  秋晨的微风和朝阳抚慰着草木时,傩雕的斧凿声开启了周官村新的一天。

  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素有“中国傩雕第一村”之称,其木雕制作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4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雕刻地戏面具。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戏面具仅作为地戏演出的道具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刘官木雕创新、发展:功能上,从单一的演出道具发展为家居饰品、旅游商品、馈赠礼品等;种类上,从“脸子”演变出地戏柱、地戏工艺笔等;规格上,从过去的30公分道具发展到现在的3公分挂件、50公分家居饰品等;工艺上,除了普通的市场产品,还有制作规格高、工艺复杂的收藏精品。来料加工的一把“龙椅”,仅设计加工费就达11.8万元。

  当传统民间技艺遇到市场,刘官傩雕成了产业。目前,刘官乡从事傩雕的民间艺人有1000余人,全乡年傩雕销售收入达2000余万元。仅周官村就有雕刻艺人400多名,涌现了“周官雕刻名将坊”、“大明公司”等一批著名作坊,成功申报了“周官”傩雕文化品牌,统一注册了傩雕商标,申报了十二龙鼻、傩柱等傩雕名称14个专利。

  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传承发展文化。刘官乡党委、政府已将傩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把傩雕作为打造屯堡小江南乡村旅游基地主要产业。       

  从背包到大专院校推销到在上海办个展,从一个人到20多名能工巧匠,从纯手工雕刻到半机械化生产,从单一的傩面雕刻到各种木雕……20余年来,大明屯堡艺术发展公司负责人胡科伟一直和傩雕“在一起”。

  “尽管经常加班加点,但很多订单还是不敢接,做不完。”胡科伟和他的公司暇不应接。今年6月,胡科伟花了100多万元购置了傩面雕刻机,他的儿子负责操作机械。

  虽然雕刻机只能走直线,成品还得人工精雕细刻,但很大程度提高了效率。拿着刚粗加工出来的手掌大的地戏面具,胡科伟说:“机械加工与手工制作联合,一个月能完成2000多个,纯手工只能做800到1000个。”

  有能工巧匠的智慧和不断涌现的雕刻传承人,加上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扶持,刘官雕刻产业正向专业化、规模化不断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运输、木雕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民间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傩雕,这一发端于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在悄悄地发展壮大,这一曾经只为地戏作特殊加工的手艺成了刘官的富民产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