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 闻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产经视野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3年9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搬得“心安”富得“理得”
——访黄果树“半边街”搬迁第一户
2013-09-30

  20年前,她就开始依靠景区客源做生意,干过摄影,开过饭馆,租过雨衣,卖过百货……“逮着哪样做哪样”,仗着年轻有冲劲敢闯敢干,她颇有积蓄。

  凭借“半边街”搬迁的“东风”,她的事业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今,她在黄果树新城经营着自己的“农家乐”,年收入二十余万元。做着老板娘的她还计划在自家位于洒把村的宅基地上修建8层楼的家庭旅馆,别人忙着脱贫,她忙着致富。

  9月25日,记者来到黄果树新城。走进一间名为“食全食美酒楼”的“农家乐”,见到了黄果树“半边街”搬迁第一户马荣燕。

  酒楼的木质装潢颇显大气,包房窗明几净,菜肴清新爽口,生意热闹红火……催促着伙计招待客人忙得不亦乐乎,老板娘马荣燕自然眉开眼笑。

  提及往事,马荣燕告诉记者,住在“半边街”的时候,她家就操持着三种经营,餐馆、旅馆和药店,每月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搬到新城以后,仅凭这家餐馆,每月的纯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元。

  作为“半边街”搬迁第一户,马荣燕一家见证了黄果树新城一天天成长,见证了景区基础设施“鸟枪换炮”,见证了黄果树一天天繁荣。

  经过多年建设,黄果树在基础设施、景区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住在景区周围的村民“背靠大树好乘凉”,从事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许多人家走上致富路……

  3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景区周边环境,精心打造黄果树新城,对景区四周民房进行拆除搬迁。当时“半边街”搬迁形势复杂,有些人摇摆于搬迁与否,计较于如何补偿。马荣燕家却看到机遇,搬进黄果树新城,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搬早受益。在搬迁补偿安置中,马荣燕不仅得到了最高的搬迁鼓励奖,还优先选择铺面、住房和划地自建。他们一家因此分到了600多平方米两楼一底的门面和位于洒把村的几百平方米的宅基地。

  “政府还向我家承诺,只要带头搬迁,只要是比我家晚搬迁的人家能享受到的政策优惠、补贴,我们家一样都不会少!”

  不仅仅基于优厚的搬迁政策优惠,更在于黄果树这块"金字招牌"对游客天然具备的强大吸引力,马荣燕家搬进新城,感受新气象,捕捉新商机,着眼新生活。

  利用分配到的门面房,马荣燕开起了“农家乐”,专门经营当地特色炒菜。一个小餐馆,7、8桌酒席规模,为她家每年至少带来二十万元收入。

  当时的黄果树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营理念单一,“门票经济”占主导,无组织、少秩序的经营时不时发生利益纠纷。景区周边村民们流行一句话:“我们守着金山银山,出门却垃圾成山。”

  近几年,通过打造5A级风景名胜区和黄果树新城、“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建设,一个全新的黄果树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的黄果树新城环境优美,街面宽敞,店面整洁,绿化显著改善,各项建设有条不紊,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当初的选择,马荣燕说,到新城发展,不仅帮助她家经济上极大受益,更在于来到一个干净整洁、卓有品味、富有蓬勃活力的地方生活,这就是她一家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马荣燕的家,搬得“心安”,自然富得“理得”!

  □本报记者 段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