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是全国第一家把大鲵做到产品深加工程度的企业。加上我们拥有人工繁育养殖基地,产品成本基本不受市场杠杆影响,我十分看好这个产品的发展前景。”在镇宁自治县城关镇水塘村大鲵养殖繁殖基地,安顺四海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家文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试制产品“高级娃娃鱼汤煲”罐头。 配以考究包装,密闭的小罐头可谓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每个罐头净含量200克左右,光成本就要一百多元…… 近日,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城关镇水塘村大鲵养殖繁殖基地及其加工生产厂房,看到了基地刚建成可容纳500尾大鲵的仿生态繁殖养殖点。 块块翠绿草丛错落有致排列,草丛间,石头隔间正不间断供应着活水,在每堆草丛正下方砌有石头“暗室”供大鲵休息……占地面积6.66亩的镇宁自治县大鲵养殖繁殖基地,从2010年成立至今,已投资1500万元。 目前,该养殖基地建有大鲵养殖厂房2500平方米,大鲵繁殖场2600平方米,大鲵养殖池2000口,饵料培育池1000平方米,商品大鲵已达15100尾。据介绍,自2011年5月以来,累计购进各种规格大鲵苗种3000尾,其中,5龄以上亲本大鲵500尾。 “保有大量温度保持在15℃—20℃的优质水资源,是我们选择镇宁建基地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市第一家大鲵养殖企业,自成立之时起,四海公司带动了镇宁自治县其他大鲵养殖户的发展。“在镇宁自治县政府和市、县畜牧部门的推荐下,我们已和本地3户农民达成协议,在为其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基础上提供苗种培育服务,并承诺回收成长为商品鱼规格的大鲵,免去他们养殖后顾之忧。”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四海公司已熟练掌握了大鲵的养殖技术,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一步步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方向迈进。目前该公司已从“粗放养殖”逐步转化为“升级版”大鲵综合养殖,一个以大鲵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形成。 该公司通过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为更好地推进镇宁自治县名特优新水产品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新项目实施完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商品大鲵1万公斤,孵化鲵苗5万尾。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刘家文告诉记者,四海公司正在申请贵州省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建设项目资金,项目申请下来后可大幅提高农民综合收入,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通过省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可大大提高大鲵规模繁殖能力,实现大鲵苗种批量繁殖,在满足本公司养殖苗种需要的同时,向镇宁乃至整个安顺的大鲵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大鲵苗种,为大鲵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苗种保障,形成“立体化”辐射带动效应。 “现在随着形势发展,人工养殖大鲵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如何从这么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关系养殖企业存活、做大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公司希望通过做大大鲵深加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为公司扩大市场份额闯出一条路子。”如今,在四海公司与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共建的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生产线上,一罐罐“高级娃娃鱼汤煲”新鲜出炉。为积极开发第一批试制品,四海公司专门从广州聘请专业研发人员调试配方,历时半年,终于与市场见面。 “第一批产品2400余罐,才生产出来两天,就被闻讯而来的客人抢购了1000余罐,不少人陆续前来订购。我们打算等到10月,把下一批达到商品规格的大鲵也加工出来,再配合市场宣传,推向全国市场,让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我们的‘高级娃娃鱼汤煲’。” □本报记者 胡倩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