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 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花园村的英宝水晶厂格外安静,40台水晶球加工设备像士兵一样排立在生产车间,似乎在等待命令的下达。 水晶厂命名为“英宝”,取自吴英妹、吴德宝两姐弟的名字。来自水城、兴义的工人们领着厂里发的慰问金或慰问品,已陆续回家过年,吴英妹这才抽出时间清算一年的收支。 46岁的吴英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明、能干。 “我们四姊妹都在浙江省浦江县打过工。时间长了,发现那里无论大厂、还是小厂,最初都是从两台机子起步,不出几年就做大了。我们也想办自己的工厂,通过偷师学艺,学了不少技术。”吴英妹边说边带我们参观。 水晶厂占地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米,却分区合理,办公室、生产车间、工人食堂、工人休息区等一一俱全。 吴英妹说,2011年春节回家过年期间,她早早的就订了返回浙江的火车票。离开安顺前,她和吴德宝到镇宁返乡创业园参观。园区内那干事创业的氛围也感染了姐弟俩,两人从设备的摆放距离、水晶的销售渠道,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询问。当年4月,他们带着家人开始了创业之路。 第一年,吴英妹购买5台机器设备,7名工人开始生产,边做边投资,生厂也越做越大。目前,厂里有机器设备40台、从业人员30名,该厂还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 除了工人生产,吴英妹还向周边18户零散加工户收购水晶球。一年下来,从英宝水晶厂走上昆明、贵阳、安顺等地市场的水晶球就有 300余万只。仅散户聂红林一家,去年12月就有5万只球从这里出去。 “从散户那里收水晶球,厂里一只可赚1毛钱,但散户可赚4毛钱,比我们还高。不过,没有量哪有质,不收购产品、不严格保证质量,就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做大做强。”吴英妹说。 七、八个家人在厂里工作,吴英妹仿效、创新企业进行管理。厂里每月发给每个家人1000元零花钱,年终视利润最后分红。厂里的工人按件计价,最多一个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勤俭的吴英妹特别会精打细算。看到加工中产生的那一堆堆废胶,她就想变废为宝,最后摸索出新胶、废胶混和,加工出质量不逊于全是新胶加工的产品。从各处散户回收废胶,吴英妹的厂子一年可节约两、三万元成本。 “对了,你们一定要将这个方法告诉其他做水晶的,不要浪费了这些东西。”毫不保留新技术的吴英妹,一再对到厂里了解情况的市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 虽然加工用不了多少水,但吴英妹却修了三个沉淀池,循环使用,节约用水;她还将沉淀后的废渣装好放在家门口,让附近砖厂拿去加工砖;经打听,春节后抛光盘进价可能要涨到100元。节前,她就以75元的价格购进一批。 除了加工、收购、销售水晶球外,水晶厂还配套销售生产设备、原材料,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展。 “想做事,真的很难,很辛苦。不过我有后台。”吴英妹开心地说:“我的后台就是信用社、就是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从起步时贷款3万元,到现在,我已贷了几次款。” 吴英妹还想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她正着手“英宝”商标的注册申报。趁着厂子放假,吴英妹带着家人将厨房向深处挖,准备改成储水池,以供今后生产使用。 “回家就近就业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至少能管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姐妹们,想回来的话,都可以到我们这里上班。” 吴英妹最后说。 让水晶球越滚越大 □本报记者 洪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