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甘肃省漳县的一件蹊跷事引发了网友的关注:212国道沿线的漳县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对于这些墙的用途,村民说是“遮羞墙”,因为它挡住了村庄里破旧的房屋,这会让过路的大领导“有点面子”;而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则称,墙是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工程的一部分,村民危房的改造工程也会逐渐展开。 墙是不是“遮羞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绝不能让这道墙挡住了群众致富的门道。 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县委宣传部领导提供的数据大致估算,这墙的造价应该在百万元以上,一百多万元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把这一百多万元率先投到村容村貌整治的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畜禽粪便处理等其它方面?如果把这些钱投给那些每天贴着墙走路去上学的孩子,那他们的营养午餐会不会更丰盛些?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形象工程”并不鲜见:史料记载隋朝时,一隋都官员向来访的外国使臣指着道旁树上的丝绸,意在炫耀。而外国使臣却一语中的,他问:“贵国的树既然都缠上了丝绸,那为何还有这么多饥民沿街乞讨呢?” 说“遮羞墙”仅仅遮住了“羞”,县领导高兴,群众可能也会默许接受。但如果说这墙要是真的挡住了致富的路,那么村民可能就会失望甚至愤怒。因为不遮,才会让外界更直观、更真实了解这周围村庄的贫困面貌,村民的脱贫致富行为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那些依然准备修建“遮羞墙”的人应当慎重,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能用几堵墙来“粉饰”的,如果修“遮羞墙”而阻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那这罪过可就大了。 □姚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