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风山·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黔之腹·要闻

第03版
黔之腹·综合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诚信中学生”
为何触动我们?
2012-11-12

  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车,车主不在,会如何应对?扬大附中17岁的中学生徐砺寒,苦等20分钟后,留下了“联系纸条”。这件事引起了很大反响,徐砺寒因此被网友称为“诚信中学生”。                (11月6日新华网)

  

  这件事养眼的不仅有徐砺寒的诚信,还有事后方方面面的呼应:车主表示不要赔偿,修车行愿意免费修车,网友们感慨从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这样一种道德现实,再一次激发了人们的道德自信:“诚信中学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够做到;他所能够碰到,我们也能够碰到。

  对道德现实有什么样的认识,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自信,影响社会的道德风貌。《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评论,呼吁培养良好的道德想象力,认为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将决定着社会的道德风貌。所谓“道德想象”,其实就是对社会道德现实的全面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自信”。如果人们发现,周边的人都讲道德,讲道德并不会付出额外的代价,那就会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相反,如果人们认为,周边的人都不讲道德,就会给心灵打上“防火墙”,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自信”。

  对当前的道德现实,是存在误读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阴暗但更有光明。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社会道德,而不是放大、扭曲“趋利避害”,甚至只是为了耸人听闻、制造话题,故意夸大恶性事件。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道德,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全面地、理性地看待当前道德现实,不难发现,身边大量发生的还是“好人好事”、“好人好报”。

  “其实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而且一直都有。”这是白岩松主持“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时,讲过的一句话。徐砺寒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社会方方面面的响应也充分说明:社会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基本面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坚守道德自信,改善道德风貌。         □建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