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在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集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规模逐年提高;建立了11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81个畜禽交易市场,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成型,农产品商品率逐年提高;发展壮大了1家国家级、20家省级、6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5个,成员总数4.3万人,带动农户12.6万户,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辐射面广、受益农户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在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丰收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我市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面貌新 如今,步入我市不少乡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村庄让人眼前一亮,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代替了窖水……安顺新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市狠抓试点示范村建设,打造出一批好的典型和亮点,建设了134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均超过15%。 经过五年的新农村建设,全市涌现了平坝县王家院村、普定县羊寨村、紫云自治县大坡村、关岭自治县场坝村、西秀区小寨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村寨,发展了蔬菜和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 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也让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新建农村沼气池10.1万户,年均可节煤约7.5万吨,节电约750万千瓦时,节约农药、化肥支出约1000余万元,结合“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及“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安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市还投入大量资金,对492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的同时,实施了一大批涉及种养业、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方面的扶贫项目,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一定基础。 未来更美好 到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翻一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速在12%以上。 目标已确定,关键在落实。“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抢抓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黔中经济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抓好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精品水果等“七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及畜禽防疫、农业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七个体系”建设,突出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等“四项重点”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安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展望未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