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社会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1年7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1-07-14

  本报记者

  

  盛夏时节,走进安顺的乡村田野,只见“沟渠纵横水连网,田间地头碧如画;农民致富建新房、堂前屋后瓜果香”的动人景象。这是我市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农民荷包鼓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对于国家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农业的发展是当地民生富足的根源。

  近年来, 我市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作为统筹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和农技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科学技术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突破。

  一个个有力措施,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走进“春天里”。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2.6亿元,较2005年的37.16亿元增长68.46%。自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3526元。

  科技兴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本地科研成果“安单系列”杂交玉米良种荣获贵州省“十一五”十大农业科技成就奖,累计推广达600余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机械化联片防治、频振式杀虫灯技术等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推广使用;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适用技术得到配套、巩固和提高;农机总动力达116.17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建成统一、高效、开放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投入、强化示范是实现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引进中日合作安顺御茶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蒸青茶生产线,提高了我市茶叶产品质量,促进了茶叶产业升级;通过引进苏州振兴公司,发展先进蚕桑种植技术,促进了我市蚕桑养殖形成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通过引进江苏雨润、柳江畜禽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加工,实现了我市农业在部分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业化

  五里坪村的荸荠、刘官村的山药、白旗村的韭黄种植……全市各地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涌现出一大批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村,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讲义村的农家乐旅游、周官村的木雕工艺、天龙村的屯堡旅游……“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形成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农村多元化经营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优质粮油、优质畜禽、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

  我市农业主导产业日益壮大,优质米形成了一批地方品牌;油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订单农业深入发展;反(错)季蔬菜、精香细菜发展势头迅猛;本地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茶产业初步成型;烤烟实现了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良性发展;中药材人工驯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一批优质肉猪、肉牛、肉禽养殖基地,生态畜牧产业较快发展。             (下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