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安顺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地方·专题

第04版
要闻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1年3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霞客眼中的明代安顺城
2011-03-25
黄果树徐霞客塑像

  【徐霞客黔游安顺行探访录】之二

  清代顺治年间,一个叫许缵曾的人到云南做官,将沿途所见所闻辑录成书,取名《滇行纪程》,书中这样来描绘安顺城:“城围九里,环市宮室皆壮丽宏敞。人家以白石为墙壁,石片为瓦。估人云集,远胜贵阳。” 这是350年前留下的文字,十分珍贵。

  是不是还有比这更早的文字记载呢?

  我们把时光再往前追朔到明代,即崇祯十一年(1638)4月20日,徐霞客一路风尘走进安顺城,留下了一段记载:“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 这里所说的普定城就是今天的安顺城。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这一年黔地的暮春时节总是灰濛濛、湿漉漉的,难以见到阳光明朗的日子。在黔中山道上,徐霞客似乎已经很老了,在岁月的风尘中,这位仅活了56岁的老人,已经步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这种并非国家出资派遣,又非他人资助扶持的壮举,持续30多年,唯有靠毅力和精神的支撑走下去。自离开平坝县城后,徐先生一路疾行,当天傍晩从北门走进安顺城,当晩留下了这不同寻常的28个字。

  这是迄今对安顺城概貌最早的记述,曾经被明代以后的文人在写到安顺时无数次地引用,以标明安顺这一黔中雄郡应有的历史地位。这弥足珍贵的28个字,就其内容的表述来说,精练到增一字则多,少一字则意缺。

  然而,问题是,徐霞客为何仅仅留下28个字呢?

  徐霞客到安顺城时,安顺城内已置安顺军民府,与普定卫同城而置。徐霞客以“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四句话形容安顺城的概貌,真实地再现了近400年前的安顺城,对一座城市如此赞誉,这在《黔游日记》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再将安顺与徐先生之前游历过的贵阳城作比较,会发觉他在贵阳城停留二日,仅留 “游古佛洞” 四个字,连古佛洞座落的黔灵山都未提及。今天来看,这同样是一憾事。据学者考据,这事出有因,徐霞客虽身居贵阳城,却被远在长顺县的白云山建文皇帝隐修遗迹所深深吸引,以致放弃从清镇往安顺的捷径而绕道长顺。联系徐霞客到安顺之前对长顺白云山的游记,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既然已经走进安顺城,诸多寺庙景点竟未着一字,却又匆匆而去,是不是存在与贵阳类似的原因,难道前面的黄果树瀑布吸引了他径直前往?实事并非如此。

  从离开安顺到镇宁后,先生并不急于前往黄果树,而是在镇宁住了两天,详细考察了镇宁城郊的双明洞,对镇宁城內规模很小十分低矮破烂的段公祠尚能驻足探访,可见,先生并非是受黄果树的吸引,也不是对安顺的众多的人文自然景点缺少兴趣。他之所以很快离开,这其中一定有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原因。

  让我们还是回到《徐霞客游记》中去找寻这答案吧!这里会有最为可靠也是最为直接的凭据,使我们了却那几百年来的遗憾。

  从《徐霞客游记》有关这段游历去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徐先生到平坝的当晚,就十分容易地“觅得安庄夫”。这是他自入黔一直经受担夫连累之苦后,最为顺利的一次。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这“安庄夫”者,即今镇宁县城人,并非安顺人或平坝人。自进入贵州以来,雇用担夫成了徐霞客最为烦恼的问题,有时一日交换四次担夫,弄得苦不堪言,以致在“游记”中十多次提到担夫问题,这是途经其他省区所没有的。加上19日当天在狗场银钱被盗,寻找担夫苦求无助,他仍心存疑惧。如此轻易地一下子就找到一个能负责挑行李,并能直达远在150里外的镇宁的担夫,自然感到庆幸。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平坝之后,一路平坦的驿道。一个家在镇宁的担夫,或许因为到平坝打工借此回家一趟,或许因为来平坝走亲戚或办事,返回家前突有钱可赚,得此意外之喜。不管怎样,那“安庄夫”路轻就熟,健步疾走。领着徐霞客快行,从“游记”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那行进的速度。徐霞客从平坝到镇宁,沿途经过的10多个村镇,仅留下地名和里程,而未对山河道路作详细记述。

  第二,徐先生对当时安顺建制的变化不了解。到安顺城之前,错将安顺府所在地认为是安顺旧州,认为当时的安顺城仅为一个“普定卫”,这是当时的军事驻地。晚上入城,虽然有对街衢的印象,其他人文景观、地理状况,并未引起他注意。加上“安庄夫”的作用,也不能多作停留,第二天即很快离开前安顺城往镇宁。

  可以想见,这一次在安顺城的旅店内,不是徐霞客催促瑟缩不前的担夫起床,而是担夫一大早天濛濛亮即催促徐霞客上路。接着又是一路疾走,到了镇宁之后,徐霞客才知道,安顺府已迁到普定卫城内。游记中,徐霞客回过头来记道:“普定卫城内,即安顺府所驻。余先闻安顺止土知州,而宦籍有知府节推,至是始知所驻在普定也”。这时,徐霞客那怕想回头再访安顺已不可能。

  这里,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安顺州原为省直隶州,原治所在今安顺旧州,迁到今安顺升为安顺军民府并置知府是万历三十年的事,徐霞客到安顺的时间是崇祯十一年,相隔时间并不久远。无外乎徐霞客从一开始在长顺白云山时,前行目标就一直错定为“宦籍有知府节推”的今安顺旧州。而长顺白云山的自然法师也并不熟悉这一变更,而是出于“两顺之间”即今长顺与今安顺旧州之间路途的安全考虑,才建议徐霞客改道平坝。这个历史的误会,再一次丢失了徐霞客对安顺的深入考察。

  写到这里,似乎对来去匆匆的徐霞客的安顺之行有了个交待。读《徐霞客游记》,渐渐走进这位伟人的生活,你会发觉你看到的是一个心地坦荡,以探索事物的真谛为终生信条的人,他所具有的胸怀和眼界,绝不为俗事俗人所动。从这种意义上说,或许徐霞客留下的28个字,是明代安顺城的最为客观真实的写照。仅此28字,这就已经够了,任何矫饰、溢美的企求都是多事之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