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社会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1年3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和谐路,他们这样迈步
2011-03-17

  本报记者 胡远韬 刘艳

  

  “各级吹响和谐号,上上下下要和谐;家庭和谐是基础,邻里和谐是关键。”、“犯罪活动要打击,光靠民警也不行;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关岭自治县上关镇自编的《家庭邻里和谐歌》、《农村治安防范歌》传唱在该镇的山里山外……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群众怎样合理表达诉求?怎样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坚持“镇村联动大调解,推动基层大和谐,促进社会大稳定,实现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方针,十年来无一人到市、赴省、进京上访,在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稳定与发展双赢的和谐之路。

  基层调解消民怨

  “领导,我有个小事想请你帮忙问问,但又不好意思说。”

  “无论大事、小事你都说出来,我们尽量帮你解决。”……

  还未走进上关镇政法委书记办公室,就听见房内传来的对话声。推开虚掩的门,只见一位身着卡其色外套的村民正向工作人员咨询着什么。据了解,身着卡其色外套的是上关镇落哨村村民刘立斌。

  “当时30多个工友追着我要钱,还要抄我家。我把家里一头牛卖了四千多块钱,包起就去北京了。经过20多天,找了很多部门都要不到钱,我把心一横就准备上访。这个时候他们就出现了。”刘立斌指着上关镇调解委的同志和记者聊起了他的“讨薪路”。

  据了解,刘立斌曾在北京承包工程,去年因一项工程款被拖欠,欲在全国“两会”期间赴京上访,上关镇党委、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协调解决。

  “当时刘立斌在京,我们和拖欠工程款的单位联系不上,是刘立斌提供当地公安电话,通过公安协调才和该欠款单位取得联系。”调解这件事的该镇劳保所所长丰瑞洋介绍,在与对方取得联系后,经过反复协商,三天商定了解决办法,第四天其被拖欠了五个多月的9万余元工程款就到账,“讨薪事件” 顺利解决。自此之后,该镇政法委办公室就成了刘立斌的“娘家”,每遇困难他都会来咨询、求助,每次外出都会先来办公室唠唠嗑。

  给刘立斌“讨薪”只是上关镇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上关镇解决的矛盾纠纷数不胜数。为将矛盾排查、化解在基层,上关镇成立了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该镇15个村(居)相应成立调解委,该镇各类矛盾纠纷先由村(居)级调解委 “过滤”,村级调解不成的,再由镇调解委组织调解,确保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完善机制建和谐

  “群众的目的不是上访,而是解决问题。”上关镇党委书记郭兴国一语中的。十年来,上关镇坚持以上为党政分忧、下为公众解愁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十年无上访的和谐发展道路。

  粉红的宣传画上“以和为贵”四个大字异常醒目,字的下方两只紧紧相握的手传递着和谐。这是上关镇调解室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在这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内,各类矛盾纠纷逐一得到化解。

  “农村的矛盾纠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预防在前,提前把工作做实,并且要为群众着想,不能失信于民。”这已经成为上关镇调解员的共识。

  郭兴国告诉记者,十年来,上关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努力搭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这个平台,构筑村、镇两级排解纠纷、化解矛盾防线,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抓住后勤保障、宣传、调解员的培训、责任分解四个环节,创新干部包保、信息预警、定期排查、以奖代补、考核激励五种机制,注重热心接待、耐心听诉、诚心答疑、细心分流、公心调解、恒心疏导这六心调解,竭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大和谐、大稳定。

  “镇上创立的矛盾纠纷排解奖惩机制现在已经在全县推广了。”提到工作中的好思路,郭兴国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了该镇独创的奖惩机制。据了解,该镇将各类矛盾纠纷划分为较小、一般、较大、重大四个等级,根据调处化解每件矛盾纠纷的等级分别奖励30元、50元、100元、200元金额,针对特别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该镇还另行嘉奖500至1000元。奖惩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大量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控制在初始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悉,2004年以来,上关镇共排查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和谐环境促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暖风吹拂着黔中大地。而对于靠“土里刨食”解决生计的农村来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和谐发展,不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更需要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群众一心一意发展生产致富,就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斗气了,和谐新农村也就不远了。”这是上关镇党委、政府总结的当地和谐发展经验,也是该镇一直努力的方向。

  走进上关镇冬足村,昔日坑坑凹凹的进村、进组公路被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取代,村民住宅一栋接着一栋,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冬足村村支书娄孔林介绍,过去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200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200多户人家引进优质品种牛,一头牛就能为村民增加3000多元的纯收入,村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现在冬足村还种了1600多亩优质牧草,搞起了种草、养牛循环发展模式,并成立了养殖、种植协会,村民们收入的渠道越来越广,新房也是越修越高。“生活好了,村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好了,也没有什么群体性上访发生了。”娄孔林如是说。

  据了解,除冬足村外,上关镇在其它13个行政村都实施了各类扶贫项目,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成绩突出,村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据悉,该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205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200元提高到2010年的3159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上关无上访。十年来,上关迈着铿锵步伐走出了一条稳定与发展双赢的和谐道路;展望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