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近年来,我国“三农”发展亮点有目共睹,但存在问题不可一日罔顾。在粮食生产“七连增”等一系列重要光环之下,如何让农民从增产中获得更大好处,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成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呼声,更将成为鲜明具体的政策指向。 要让农民的“钱袋子”,紧紧连着国家农业发展的“大盘子”。作为去年经济走势的最大亮点之一,我国粮食增产为稳定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反差也让代表委员们担忧: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并未给农民带来直接益处;农业生产补贴基数不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提升较慢;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种地和抗灾积极性不高……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较差等短板也日益凸显。 让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关键。要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尽可能提高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主要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平,稳定农民的种粮增收预期。 继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在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基层群众热切期盼的重点领域迈出新步伐,应不断扩大新农合、新农保试点范围,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负担,让更多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发展进步带来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