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念 杨代灿 1978年刚满19岁的刘燕和其他同学一样,为响应国家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年纪轻轻的她怀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在敲锣打鼓以及鞭炮声中来到白坟林场。当时,处于西秀区轿子山镇的白坟林场基本没有房屋等设施。刘燕这批青年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平房,很快建起了几排平房,知青们过起了集体生活。这些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姑娘、大小伙们开始投入到割稻、锄草等体力劳动中,备感新鲜和刺激。 “下乡之初我们被分配到生产队,和农民一样干农活挣工分,除了割稻,其他农活都得从头干起。最累的应该要算锄草,一个个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要站立着挥举长长的劈草刀把田埂上的杂草除干净。由于之前从未受过锻炼,缺乏臂力,才干半天,手臂就格外疼痛,手掌也磨起了泡。”回忆起当年的知青生活,刘燕心里有说不完的话,“那时候农村生活很单调,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晚上,我们一般是同住在一处的其他知青聊聊天,然后就上床睡觉。那时烧饭都是用干柴,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山去砍柴,来回要走十几里。山上草木茂密,毒蛇经常出没其中,我们走路时不得不时刻提防,以免被咬到。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 1980年,刘燕等在白坟林场的知青们开始陆续回到县城。她先到安顺市农机公司上班。之后,又调到东街办事处工作,今年已经五十岁的她很快要退休了。回城后,他们这帮知青对年轻时的“上山下乡”生活仍旧念念不忘。于是在事隔25年后的2005年,刘燕等知青又重回当年那个“上山下乡”的地方,重温那段青春岁月,大家还凑钱慰问了村民。 那是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经历,在那个被错误思潮严重扭曲了的年代,青春的土地一度被荒芜和耽搁,对社会的贡献也曾经陷入低产。但是在当知青的日子里感受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却不断激励着刘燕。她感慨地谈到:“我下乡插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我的人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培养我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这对我后来的生活和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的农村生活胜读十年书,并且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是我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