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明 刘艳
科学发展春潮涌,农村大地焕生机。
4月的大西桥,春暖花开。下九溪村村民冯二安的笑容挂在脸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学习实践活动,让我们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为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单位,西秀区大西桥镇党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拓展工作思路,因地因时制宜,变废为利,引导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调动村民积极性,不仅为农民增收打造了平台,同时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大西桥镇西陇村西面有一条小河一年四季流淌着,穿过300来亩的田坎直奔西陇溶洞群。就因这条小河,每到涨水季节,地下水及地表水汇集于此,300来亩的大田坎即刻变成一个“大水库”。农户每年辛辛苦苦在这里种下去秧苗几乎颗粒无收。
4月9日,记者来到西陇,尽管天气乍暖还寒,百余村民却正干得热火朝天。93岁的鲍志其老人也约了一帮老人在一旁助阵。
村支书吴光洪告诉记者,20多年来,西陇村的这300余亩良田一年只有种一季小季油菜,大季是无望的。按每亩产250斤,300亩共产油菜籽才7.5万斤。按当时当地市场价折合人民币共15万余元。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长期的荒废下去实在可惜。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大西桥镇几届领导的班子,同时也困扰着西陇村村民,开山排洪吗?代价又大且下游的稻田又要被淹,岂不是挖肉补疮,万般无奈之下,不知何去何从?”村委会主任谢兴印说。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镇、村两级班子邀请市、区相关部门及专家到现场考察后,认为这里的土质、气候、水源等适合种植莲藕。很快,结合该地独有的自然优势和周边环境以及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一个集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蓝图描绘出来了。这一发展规划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2月,村民们或投入资金、或用土地入股,办起了现代农业合作社。
目前这里已经种下的莲藕、莲子“小荷已露出尖尖角”。一直在办实业的鲍忠勇决定投入100万元到这个项目中。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现在这里种了200亩莲藕、100亩莲子,还可放养15万余条鱼苗,单从以上这三项之和每年总收入可达7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夏天初见成效。思路一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这一项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也给返乡农民工创造了新的机遇,在项目施工现场,记者遇到了返乡农民工鲍华三,他和10多名同村的返乡农民工干得正欢。鲍华三对记者说,在家乡能有发展的机会,自己当然愿意选择留在家乡。
“实现科学发展才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紧紧抓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科学分析镇情,转变发展观念,不怨天尤人,变等为争,变靠为创” 大西桥镇党委书记马照亮这样说道。
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就要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机遇,以乘法而不是以加法,把争取到的项目做强做大。在一个“特”字上下功夫,敢闯敢试。大西桥镇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
大西桥镇坚持因地制宜抓一村一特,扶持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鹅养殖和苗木、茶叶等种殖业,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当地农民致富。
4月9日记者在该村“茶叶协会”看到,前来卖“茶青”的村民络绎不绝。
下九溪村是产茶大村,土壤和气候都非常适合优先发展茶叶产业,过去全村最多时有90多家茶叶小作坊。但是各自为阵的生产方式注定带来相互间的“杀价”。村支书冯德芬介绍说,2007年这里最好的“未明茶”一斤仅卖160元左右。
大西桥镇党委政府决心引导村民走创品牌、规模经营、精细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先后在该村成立了茶叶协会和茶叶合作社。
通过学习与贵州美康生态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体合作,下九溪村的茶不仅创出了“屯堡仙茗”等品牌,而且产品通过了QS认证。这时茶叶也因此身价大涨。“我们的茶叶价格也一年比一年卖得高,今年最好的茶叶卖到了每斤500多元。” 冯德芬说。
而“茶协”这样的组织是本村办的,自然就能维护村民的利益。村民到“茶协”卖“茶青”,比自己去销售平均每斤多收入1至2元。在“茶协”张罗收购“茶青”的村民冯二安告诉记者,村民只卖“茶青”每亩就有1500元的纯收入。仅茶叶一项他家的收入就达4万元左右。刚卖完“茶青”的村民严珍告诉记者,她家有4亩茶树,自己和家里人都很非常欢迎目前的这种生产模式的。
下九溪村是产茶出了名,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冯德芬说,“清明节前后,附近村子的农民都带这里打工,帮着茶林的主人家摘茶青,每天也有几十元的收入”。下九溪村的一村一特进一步激发了该村发展活力,一定程度破解了发展难题。
大西桥镇党委书记马照亮说,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系统运用科学发展理论来定位发展、思考发展、谋划发展。要运用“牵牛鼻子”和“弹钢琴”的技巧,着力围绕如何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课题,抓一点带全盘,重点突出,协调有序。
如今的大西桥镇更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